为了保护这个“世界遗产”,蚂蚁森林在云南再“种”新项目
为了保护这个“世界遗产”,蚂蚁森林在云南再“种”新项目
为了保护这个“世界遗产”,蚂蚁森林在云南再“种”新项目潮(cháo)新闻客户端 记者 柳蓬
日前(rìqián),蚂蚁森林在云南省红河州启动了(le)“哈尼(hāní)梯田水源地保护项目”,首批计划捐资580多万元(duōwànyuán),在元阳县种植槭树、华山松等适宜本地的树种30万株,造林面积2700多亩(duōmǔ)。该项目旨在助力当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以保护1300多年历史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水源地生态,同时为当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等野生动物修复栖息地(qīxīdì)。
蚂蚁森林志愿者与哈尼族少年种下首批(shǒupī)华山松
“哈尼梯田(tītián)(tītián)”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红河南岸依山开垦的梯田。元阳县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suítáng)时代。2013年(nián),哈尼梯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罕见的农业文化景观,被誉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云南元阳(yuányáng)阿者科村的哈尼梯田
千百年来,哈尼梯田形成了“森林涵养水源,村寨依山(yīshān)而建,村民开垦梯田,水系贯穿其间”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这种“四素同构(tónggòu)”的生态系统,不仅(bùjǐn)保障了水稻种植(zhòngzhí)的长年饱水,还维持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jìnniánlái)极端天气频发,加上部分森林退化造成水土涵养能力下降(xiàjiàng),哈尼梯田面临着缺水旱化的风险。为此,红河州林草部门在元阳连续多年加大造林力度,栽种各种树木约600万株(wànzhū),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56.62%,在保持水土的同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如蜂猴等珍稀野生动物(yěshēngdòngwù)也(yě)陆续重返家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fēnghóu)(杜银磊 摄)
“植树造林不仅是生态修复手段,也是对哈尼族世代传承(chuánchéng)的朴素自然和谐观念的科学延续,对维护哈尼梯田的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及(jí)文化价值(jiàzh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红河州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保纲表示,今年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jīnshān)银山”重要理念(lǐniàn)20周年,蚂蚁森林“哈尼梯田水源地保护项目(xiàngmù)”的启动,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际举措。
哈尼族(hānízú)自古有句(yǒujù)谚语,“人的(de)命根子是梯田,梯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哈尼梯田具有千年历史的独特生态系统,孕育了红米、稻田鱼、走地鸭等衍生的物质与(yǔ)文化产物,不仅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为目前当地的生态养殖和文旅产业奠定(diàndìng)了基础。
“蚂蚁森林是(shì)首个为保护哈尼梯田水源地伸出援手的(de)公益(gōngyì)力量(lìliàng),为云南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提供了新(xīn)的模式范本”,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霞表示,该项目“政府指导、公益捐资、社区共建”的模式,正在为哈尼梯田的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的示范经验。
今年6月进入雨季以来,蚂蚁森林在元阳(yuányáng)的相关造林项目(xiàngmù)正有序(yǒuxù)开展,公益捐资不仅捐种了树苗,也为参与种植养护的当地老乡带来了劳动增收的机会。
蚂蚁森林种植为当地群众带来劳动增收机会(jīhuì)
“雨季来临的时候,通过植树造林可以(kěyǐ)固土,减少自然灾害;旱季来临的时候,森林又释放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我们梯田(tītián)的水源充足”,在(zài)元阳执行蚂蚁森林种植项目的负责人陈夏刚表示,尽管这些树苗长大成林要10-15年(nián),但只要有全国各地蚂蚁森林网友的持续参与,一定会让这一代人栽种的森林,未来能与哈尼梯田一样造福(zàofú)后代。
据了解(liǎojiě),为哈尼梯田捐种的首批华山松,目前已在蚂蚁森林正式上线。全国网友可以通过践行绿色(lǜsè)(lǜsè)出行、减纸减塑、循环利用等低碳行为,在手机上积攒“绿色能量”并申请将这些树种下。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蚂蚁(mǎyǐ)森林的生态项目首次落地云南,截至(jiézhì)目前全国已(yǐ)有超1亿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真树,或申请守护公益(gōngyì)保护地。相应地,蚂蚁集团已为云南省捐资8500多万元,通过蚂蚁森林的造林(zàolín)项目种树超300万株,总面积3万亩,还参与共建了6块公益保护地,保护面积超306平方公里。
潮(cháo)新闻客户端 记者 柳蓬
日前(rìqián),蚂蚁森林在云南省红河州启动了(le)“哈尼(hāní)梯田水源地保护项目”,首批计划捐资580多万元(duōwànyuán),在元阳县种植槭树、华山松等适宜本地的树种30万株,造林面积2700多亩(duōmǔ)。该项目旨在助力当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以保护1300多年历史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水源地生态,同时为当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等野生动物修复栖息地(qīxīdì)。
蚂蚁森林志愿者与哈尼族少年种下首批(shǒupī)华山松
“哈尼梯田(tītián)(tītián)”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红河南岸依山开垦的梯田。元阳县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suítáng)时代。2013年(nián),哈尼梯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罕见的农业文化景观,被誉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云南元阳(yuányáng)阿者科村的哈尼梯田
千百年来,哈尼梯田形成了“森林涵养水源,村寨依山(yīshān)而建,村民开垦梯田,水系贯穿其间”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这种“四素同构(tónggòu)”的生态系统,不仅(bùjǐn)保障了水稻种植(zhòngzhí)的长年饱水,还维持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jìnniánlái)极端天气频发,加上部分森林退化造成水土涵养能力下降(xiàjiàng),哈尼梯田面临着缺水旱化的风险。为此,红河州林草部门在元阳连续多年加大造林力度,栽种各种树木约600万株(wànzhū),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56.62%,在保持水土的同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如蜂猴等珍稀野生动物(yěshēngdòngwù)也(yě)陆续重返家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fēnghóu)(杜银磊 摄)
“植树造林不仅是生态修复手段,也是对哈尼族世代传承(chuánchéng)的朴素自然和谐观念的科学延续,对维护哈尼梯田的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及(jí)文化价值(jiàzh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红河州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保纲表示,今年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jīnshān)银山”重要理念(lǐniàn)20周年,蚂蚁森林“哈尼梯田水源地保护项目(xiàngmù)”的启动,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际举措。
哈尼族(hānízú)自古有句(yǒujù)谚语,“人的(de)命根子是梯田,梯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哈尼梯田具有千年历史的独特生态系统,孕育了红米、稻田鱼、走地鸭等衍生的物质与(yǔ)文化产物,不仅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为目前当地的生态养殖和文旅产业奠定(diàndìng)了基础。
“蚂蚁森林是(shì)首个为保护哈尼梯田水源地伸出援手的(de)公益(gōngyì)力量(lìliàng),为云南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提供了新(xīn)的模式范本”,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霞表示,该项目“政府指导、公益捐资、社区共建”的模式,正在为哈尼梯田的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的示范经验。
今年6月进入雨季以来,蚂蚁森林在元阳(yuányáng)的相关造林项目(xiàngmù)正有序(yǒuxù)开展,公益捐资不仅捐种了树苗,也为参与种植养护的当地老乡带来了劳动增收的机会。
蚂蚁森林种植为当地群众带来劳动增收机会(jīhuì)
“雨季来临的时候,通过植树造林可以(kěyǐ)固土,减少自然灾害;旱季来临的时候,森林又释放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我们梯田(tītián)的水源充足”,在(zài)元阳执行蚂蚁森林种植项目的负责人陈夏刚表示,尽管这些树苗长大成林要10-15年(nián),但只要有全国各地蚂蚁森林网友的持续参与,一定会让这一代人栽种的森林,未来能与哈尼梯田一样造福(zàofú)后代。
据了解(liǎojiě),为哈尼梯田捐种的首批华山松,目前已在蚂蚁森林正式上线。全国网友可以通过践行绿色(lǜsè)(lǜsè)出行、减纸减塑、循环利用等低碳行为,在手机上积攒“绿色能量”并申请将这些树种下。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蚂蚁(mǎyǐ)森林的生态项目首次落地云南,截至(jiézhì)目前全国已(yǐ)有超1亿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真树,或申请守护公益(gōngyì)保护地。相应地,蚂蚁集团已为云南省捐资8500多万元,通过蚂蚁森林的造林(zàolín)项目种树超300万株,总面积3万亩,还参与共建了6块公益保护地,保护面积超306平方公里。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