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湃·六一儿童节|航天、AI、新材料……在书里给孩子搭建产业科技的网
童书湃·六一儿童节|航天、AI、新材料……在书里给孩子搭建产业科技的网
童书湃·六一儿童节|航天、AI、新材料……在书里给孩子搭建产业科技的网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h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宣传我省(wǒshěng)高校(gāoxiào)在深化改革、助力(zhùlì)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奋斗故事和前行轨迹,展示高校工作者和学子(xuézǐ)挺膺担当的动人风采,全景式展现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贡献支撑(zhīchēng)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力量——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于(yú)近日在福州举行。活动由福建日报教育全媒体中心(海峡教育报社)承办,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理工大学、闽江学院等(děng)七所高校联办。
福州大学:以文明新风赋能(fùnéng) “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dàibiǎoduì)连续(liánxù)六次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是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彰显着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特色内涵,赋予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作为(zuòwéi)(wèi)国家“双一流”建设(jiànshè)高校(gāoxiào),福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指导福州大学建设的殷切嘱托,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贡献(gòngxiàn)“福大力量”。
2025年(nián)5月23日,福州大学荣膺第三届全国(quánguó)文明校园称号。学校(xuéxiào)将文明校园建设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涵养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风尚,助推学校高质量(gāozhìliàng)内涵式发展。2024年,福州大学的世界排名大幅跃升,3个(gè)学科进入(jìnrù)ESI全球排名前(qián)1‰,12个学科进入ESI前1%,入选学科数均为福建省属高校第一(dìyī);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3个全国重点(zhòngdiǎn)实验室获批建设;新增8个博士点,新增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三;高起点高标准组建医学院,按下医学教育“快进键”,在建设世界一流东南强校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党建(dǎngjiàn)领航夯实文明之基
4月27日,福州大学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共进研讨会暨(jì)党建“双创(shuāngchuàng)”论坛在旗山校区召开,来自(láizì)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与福州大学教工党支部书记代表、“双创”项目代表共同分享经验,破解工作难题。
近年来,福州大学严格落实(luòshí)“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党委(dǎngwěi)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技体制(kējìtǐzhì)、成果转化机制综合(zōnghé)改革。学校扎实推进(tuījìn)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yǐnlǐng)“双一流”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实现(shíxiàn)国家级科研平台100%建党支部,打造了“一主两辅”“一融双优”“一院一品”等多个具有(jùyǒu)福大特色的党建品牌,目前培育建设有全国(quánguó)党建“双创”项目19个。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biǎozhāng)。
学校着力建好建强福建省习近平(xíjìnpíng)新(xīn)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yánjiū)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de)重要论述暨习近平同志关心福州大学建设情况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阵地管理,建强建实融媒体(méitǐ)中心。积极开展“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宣传教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学校网络媒体影响力位列全国(quánguó)地方高校(gāoxiào)前列,获评“中国大学新媒体百强之优秀高校”和“全国教育新闻宣传(xīnwénxuānchuán)先进单位”。成立全国首家易班书院,弘扬优良(yōuliáng)学风,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荣誉称号。
立德树人铸就文明(wénmíng)之魂
“‘有体育,更福大’,福州大学坚持促进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让师生(shīshēng)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pǐndé)和健全人格。”3月23日,第十三届(dìshísānji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高校思政创新发展(fāzhǎn)主题活动在福州大学举办。学校作为东道主连续三年承办该活动,在全国高校持续掀起思政育人话题(huàtí)讨论的热潮。
在(zài)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福州大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时代(shídài)新人铸魂工程”,健全(jiànquán)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与综合改革(gǎigé)大讨论(tǎolùn),全力构建“大思政”课程矩阵,将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分别纳入“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实施(shíshī)“人才队伍(réncáiduìwǔ)国际化建设”“旗山学者”“嘉锡学者”等计划,提升青年教师(jiàoshī)的整体素质。涌现出一批(yīpī)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míngshī)实现零的突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6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1项。
学校注重多元化培育(péiyù)和践行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核心(héxīn)价值观,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实施大学生(xuéshēng)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26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16金32银(yín)48铜,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dàibiǎoduì)连续六次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精神浸润涵养文明(wénmíng)之韵
4月20日,“美哉非遗,育见未来”主题阅读推广(tuīguǎng)活动在福州大学举办,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zhǎnshì)制茶、剪纸、布袋戏等技艺,将(jiāng)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全民阅读推广有机融合,吸引了中外师生(shīshēng)驻足参与。
学校注重传承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及“明德至诚(zhìchéng),博学远志”校训,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福文化”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面向本科生开设美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近400门次,开展百团纳新、文化艺术节(yìshùjié)、“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děng)特色活动,广泛开展阳光(yángguāng)体育运动,近三年共(gòng)获国家级、省部级体育类(tǐyùlèi)奖项200余项。
学校着力打造文化(wénhuà)精品(jīngpǐn),持续推进“一院一品一景一馆”建设,现有校史馆、卢嘉锡教育馆、福大大梦书屋、学习中心、博物馆等场所100余个。其中,校史馆以(yǐ)“筚路蓝缕·长河卷”为(wèi)轴,通过图片、图表、实物展品以及(yǐjí)声光电互动,沉浸式(shì)展示了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历史,入选(rùxuǎn)“为中国而设计(shèjì)”第十一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卢嘉锡教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kēxuéjiā)精神教育基地,地矿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原创校史舞台剧《嘉木留芳(liúfāng)》入选全国“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名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名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文化底蕴与精神动力。
和谐校园构筑文明之美(zhīměi)
5月13日,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龙舟队在(zài)旗山校区奋楫湖挥桨训练,备战即将到来的(de)端午龙舟系列赛事。拥有“校宠”黑天鹅的翠微湖、草坪宽阔的望舒湖,都是备受师生校友们喜爱的观景点。2023年,旗山校区的七个湖面正式命名,在弘扬福大(fúdà)精神的同时,为山光水色(shānguāngshuǐsè)增添了人文气息。
学校(xuéxiào)持续提升改善校园环境,现已建成“三种精神”雕塑广场、福文化(wénhuà)(huà)广场等特色文化景观,落成(luòchéng)孔子、朱熹、林则徐、严复等雕塑,打造校园水系景观生态圈(shēngtàiquān)和文化打卡点。在福州大学各个校区,倡导文明风尚(fēngshàng)、打造绿色节能校园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学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qiánghuà)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活动。学校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同时也是第三批高等院校(gāoděngyuànxiào)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单位、“省节水型高校”,校园人均节水率30%以上。
同时(tóngshí),福州大学不断完善综合治理,定期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创建全省首个高校(gāoxiào)“互联网+新生(xīnshēng)安全教育(jiàoyù)前置”微课平台,打造安全教育馆,获评“省平安单位”“省级平安校园”。
协同(xiétóng)创新勇担文明之责
5月12日,福州市与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市校合作三十周年(sānshízhōunián)系列活动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办,双方(shuāngfāng)签订了市校共建新型功能材料创新示范基地合作协议(xiéyì),进行10项校企合作项目签约,进一步为福州深化实施强省会战略注入“福大力量”。
福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双一流”高校平台优势、科研和成果转化优势及社会影响力优势,全力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跑出社会服务(fúwù)“加速度”。从1995年起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le)30年校地合作,深入践行“城校双向奔赴同发展”的精神,多方面赋能城市(chéngshì)高质量发展;实施“服务八闽工程(gōngchéng)”,与南平、邵武、德化、松溪等市、县(xiàn)(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解决地方产业升级、人才需求、企业(qǐyè)发展等难题(nántí),持续(chíx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校依托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国家大学科技园(kējìyuán),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协同工作体系,成立省内(shěngnèi)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zhōngxīn)和新质生产力(shēngchǎnlì)科创中心。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了首套“氨-氢”燃料发电站、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xiàng)目落成。2项成果(chéngguǒ)分别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打造高校区域技术(jìshù)转移转化(zhuǎnhuà)中心,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hézuò)促进奖”。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医学院顺利揭牌、福建省(fújiànshěng)立医院(含福建省急救中心)成建制平稳划转至福州大学,开启医学教育新赛道。2025年新增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招生,为人民生命健康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福大贡献”。
多年来,福州大学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常态长效,不断(bùduàn)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将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chuàngxīn)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de)重要要求(yāoqi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tǐzhì)机制(jīzhì),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落实“11个一流”建设要求,深入实施“1445战略工程”、2025年度“八大重点任务”,努力写好教育强国建设福州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答卷(dájuàn)”。
(记者(jìzhě) 罗菊熙 通讯员 王忆希 林梅玉 摄影 方绪华)
福建师范大学:推动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 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合编(hébiān)的台湾高中语文系列教材
今年3月,“祖国意识与台湾文学”学术会议在榕城开幕。此次会议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zhōngxīn)、《现代中文学刊》、《海峡人文学刊》联合主办,两岸专家学者共探台湾文学中的(de)中华文化(zhōnghuáwénhuà)基因(jīyīn)与祖国情怀(qínghuái)。这是福建师范大学开春以来,以文学之名开展的首场两岸学术交流。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深入(shēnr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zhòngyàojiǎnghuà)精神,贯彻落实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做优质量、做显特色、做大贡献”,逐步形成(zhúbùxíngchéng)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的特色和(hé)品牌,有力推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
自2014年起,福建师范大学(fújiànshīfàndàxué)文学院联合台湾(táiwān)(táiwān)有关机构启动(qǐdòng)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工程,由福建师范大学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人和台湾合作机构领衔人共同担任主编,组织两岸大学教授、中学名师成立编委会。先后编写完成52本共近2000万字的《高中国文》教材6册和《中华(zhōnghuá)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xuǎndú)》《国学常识》《中华文学经典(jīngdiǎn)文本教材》等选修课(xuǎnxiūkè)教材,填补了大陆(dàlù)教材在台湾出版的空白。2023年起,两岸教材编写团队开始编写初中教材,现已完成《七—九年级古代作品选读》(第一、二册),计划2026年完成台湾初中语文全套教材《国中国文》,实现(shíxiàn)从初中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全学段贯通。相关教材已在台湾20多所中学领用。
2024年8月,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wénhuà)教育教学(jiàoxué)观摩暨合编教材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两岸学人以经典文本教学为纽带,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和同堂竞技活动,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在传统文化的(de)(de)传承上,两岸在课堂教学和课本上(kèběnshàng)的古典文化的分量是相近的,教学风格(jiàoxuéfēnggé)上会有不一样。两岸进行互相学习,这是很好的机遇。”
2018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台湾(táiwān)相关图书出版公司合办《国文天地(tiāndì)》(月刊)杂志,刊发两岸学者(xuézhě)文章(wénzhāng),为闽台首次(shǒucì)合编出版台湾期刊。《国文天地》创刊至今35年,曾多次获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奖、台湾金鼎奖推广优良杂志、台湾教育部门奖励期刊奖、最佳下载人气学术(xuéshù)期刊奖等,2021年获台湾学术资源(zīyuán)影响力第2名,2022年在台湾学术资源影响力评选中获“期刊长期传播奖”。截至2024年共发行475期。
2019年起,该校文学院与台湾相关图书出版公司合办《中国文字》学术期刊,每年2期。该刊由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先生在台湾创办,在两岸文字学研究(yánjiū)领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yǐngxiǎnglì),深受学界好评。该刊的编委会成员均为两岸该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表了李家浩、黄天树(huángtiānshù)、宋镇豪、季旭升、许学仁、曹锦炎、陈伟、陈伟武(chénwěiwǔ)、李守奎、赵平安、林(lín)志强等多位著名学者的论文。该刊获2023年台湾学术资源影响力评选“期刊即时(jíshí)传播奖”,入选“台湾人文及(jí)社会科学期刊评比(píngbǐ)暨核心期刊收录名单第三等级”。
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弘扬(hóngyáng)中华文化(wénhuà)传统、增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两岸文化共识、促进两岸文化发展(fāzhǎn)”宗旨,2013年起,与台湾相关高校、文化机构联合连续(liánxù)举办了十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lùntán)”。2018年起,连续两年举办“闽台(mǐntái)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近百位台湾中小学校长积极响应参与。2023年起,在中国侨智发展大会上连续举办两届闽港澳台侨校长论坛/圆桌会,来自闽港澳台以及海外的100多名(duōmíng)校长等参加。2024年4月,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该校承办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学术活动,台湾世新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领导、专家学者(zhuānjiāxuézhě)作主旨报告,并举行了该校与台湾辅仁大学共建“闽台棒(bàng)垒球体育发展研究基地”签约(qiānyuē)仪式,均取得(qǔde)良好(liánghǎo)反响。
2023年,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福建省(fújiànshěng)两岸融合发展研究(yánjiū)院,出台服务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行动(xíngdòng)方案,有组织实施两岸融合发展“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攻关。2023年,福建师范大学获批建设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以铸牢(zhùláo)台湾(táiwān)同胞(táiwāntóngbāo)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为宗旨,聚焦台湾少数民族相关问题研究领域。2024年,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台湾世(shì)新大学等单位成立两岸文化传播联合研究院,并在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揭牌(jiēpái)。
2015—2023年,福建师范大学连续9年在台湾出版8辑共85册学术(xuéshù)精品。连续8年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wénxuéyuàn)百年(bǎinián)学术论丛(lùncóng)》(第1~8辑)新书发布赠书会和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前7年在台湾举办(jǔbàn)(jǔbàn),2024年在该校举办),2024年起,编辑出版第9辑15部;2026年拟完成第10辑出版发行。2024年,在《台湾文献(wénxiàn)汇刊》(100册)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100册)基础上(shàng),完成《台湾文献汇刊三编》(100册)编写工作,已(yǐ)在九州出版社编辑出版。2017年以来,举行“《中国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学国际(guójì)学术研讨会”“两岸文创论坛”“两岸戏剧论坛”“走向现代中国暨《吕正惠集》学术会议(xuéshùhuìyì)”等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会议40多场。
1998年,福建师范大学(fújiànshīfàndàxué)获批成为最早实行对台湾单独招生的2所试点院校之一(zhīyī),目前(mùqián)对台招生专业已扩大至72个,涵盖本硕博层次,在校台籍生441人,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2010年起,学校在全省(quánshěng)率先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péiyǎng)人才计划。截至2025年6月,学校与台湾(táiwān)高校以(yǐ)“3+1”模式(móshì)开展合作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将达到近4000名。2024年,该校传播学院、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再度与台湾世新大学以“4+0”模式开展合作办学并于同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200人。
从单方面招收培养台籍学生到两岸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福建师范大学始终(shǐzhōng)“先行(xiānxíng)先试”,走在两岸教育合作的(de)前面。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引进师资、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推进闽台办学资源(zīyuán)的有效对接与互补。
青年(nián)是两岸未来的希望,交流是增进(zēngjìn)认同的基石。2024年11月,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唯一入选参访团的省属高校,派出6名师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běijīngdàxué)等国内知名(zhīmíng)高校师生共同赴台参访交流,在(zài)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彰显青年学生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始终积极推动闽台青年文化(wénhuà)交流,已连续举办10届“海峡两岸(hǎixiáliǎngàn)师生文学研修营”、6届“两岸研究生人文论坛”、4届“少年文学家(wénxuéjiā)”两岸联合征文比赛、3届“共同家园(jiāyuán)杯”两岸大学生演讲赛,以及“全国台联第二十一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xiàlìngyíng)”“新媒体与文化研习营”,这些活动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tuījìn)两岸文教交流的重要品牌。学校先后选派79名研究生赴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修,是疫情后大陆首批(shǒupī)赴台高校学生研修团队。
今年6月,由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主办(zhǔbàn)、以(yǐ)“艺起来做伙”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大学生联合毕业(bìyè)作品将在该校继续举行。两校师生以文化为桥、以艺术为媒、以技术为用,共同(gòngtóng)探索艺术与技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以文化(wénhuà)人,以心相融。福建师范大学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以“两岸一家亲”的情怀,积极推动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汇聚两岸文教合力,共同传承弘扬(hóngyáng)中华文化,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qìhé)贡献福建师大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者 曾子欣 通讯员 黄佳(huángjiā)淑)
福建农林大学:牢记(láojì)嘱托 感恩奋进——持续(chíxù)探索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位于福建农林(nónglín)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gōngchéngjìshù)研究中心文化广场内的“菌草源”
今年1月,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zhòngdiǎn)实验室(shíyànshì)获批建设,这是福建省属高校(gāoxiào)唯一牵头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正与实验室共建单位(dānwèi)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密切合作,着力推动实验室成为全球农林生物安全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新高(xīngāo)地。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牢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农林大学成立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要求,立志成为(chéngwéi)创新(chuàngxīn)(chuàngxīn)(xīn)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guānjiànjìshù)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四个基地”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fāzhǎn)之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péiyǎng)基地”建设实现新提升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福建农林大学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zhèngzhì)优势和组织优势,奋力(fènlì)书写以党建(dǎngjiàn)引领“一融双高”建设的“优秀答卷”,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bǎozhàng)。学校创新支部设置,聚焦力量融合,把支部建在高能级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技(kējì)小院(xiǎoyuàn)及一线服务团队上,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全国(quánguó)重点实验室党支部(dǎngzhībù)(dǎngzhībù)、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入选全国样板支部。2024年4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双创”“双百”创建单位,7个教师党支部进入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xíngdòng)团队名单。学校发挥独特优势,构建农林特色鲜明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连续2年荣获福建省(fújiànshěng)高校大学生(dàxuéshēng)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lǐlùn)“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研究生组、本科生组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
学校坚持(jiānch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fāzhǎn)。围绕国家(guójiā)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jīngjì)社会发展需要,不断(bùduàn)优化(yōuhuà)专业设置,改造提升传统(chuántǒng)专业,优化“四新”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分类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产科教协同育人,彰显数字(shùzì)赋能新农科,重塑拔尖创新农林(nónglín)人才培养体系。重组未来技术学院、海洋学院、菌草与生态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7个(gè)新型学院。新增智慧农业等15个“四新”专业。制药工程等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bù)工程教育认证。获评2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kèchéng),一流课程数量居全国农林院校第2位。获批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6人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
学校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gòngjiàn)孔子学院(xuéyuàn),积极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国际(guójì)传播。目前已累计培养1万多名学员,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建设迈上(màishàng)新台阶
福建农林(nónglín)大学持续深化以农林学科(xuékē)(xuékē)为主干、特色工科和(hé)人文社科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战略,推动学科分层分类建设,着力扶优扶强,强化资源统筹配置。聚焦学科内涵(nèihán)建设,科学制定植物保护、林学一流培优学科群建设方案,形成“1个主干学科+N个支撑学科”多学科协同机制,全力推动2个一流培优学科优先发展、率先突破(tūpò)。现有12个一级(yījí)学科博士点、4个专业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专业硕士点和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科入选(rùxuǎn)教育部(jiàoyùbù)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学科入选农业农村部(nóngcūnbù)重点学科、9个学科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22个学科进入2024年(nián)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其中5个学科评为A级。7个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达B+档(dàng)。ESI全球前1%和前1‰学科数分别(fēnbié)为10个、2个,均位居全国“双非”农林院校首位,且超越(chāoyuè)3所“双一流”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林学等农林主干学科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植物保护学科2023、2024年连续(liánxù)2年入选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A-。
学校(xuéxiào)持续加强新型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发展(fāzhǎn)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增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和(hé)农林(nónglín)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4个交叉学科。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植物科学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huánjìng)科学在自然指数排名中均居全国农林院校前6位。学校牵头组建福建省高校生物学(shēngwùxué)(育种)、绿色经济(jīngjì)2个基础学科联盟。
“关键技术(guānjiànjìshù)的攻坚基地”建设结出新硕果
福建农林大学前瞻性构建海峡联合研究院(yánjiūyuàn)等跨学科(kuàxuékē)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硅谷”。把服务国家、区域以及行业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组织(zǔzhī)凝练(níngliàn)出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科研任务,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héxīnjìshù)协同攻关。实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双百(shuāngbǎi)计划”(百人引进和百人攀登),积极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农业学科领军人才,着力打造(dǎzào)区域农林领域重要人才中心。
学校除了牵头获批建设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之外,还(hái)作为联合单位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zhǒng)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yánjiū)中心和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兰科(lánkē)植物保育、竹(zhú)纤维加工(jiāgōng)利用、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防治(fángzhì)、竹资源高效培育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xiàng),其中主持5项。在大黄鱼免疫分子机制研究、菌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松墨天牛高效诱捕技术、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土壤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机制及效应、海洋(hǎiyáng)鱼源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白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林业三剩物制备低密度木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杉木栽培关键技术、集体林权制度(zhìdù)改革(gǎig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2000年以来主持获得省级(shěngjí)科技成果一等奖44项。在农林作物基因组、植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破译甘蔗(gānzhè)、龙眼、菠萝、四倍体花生栽培种、睡莲、兰花、闽楠、斑茅、番木瓜、福州单瓣茉莉(mòlì)与双瓣茉莉、六倍体麻竹等基因组。
近十年来,学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zài)CNS三大顶刊发表论文(lùnwén)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5篇,位居全国高校第31位、农林院校(yuànxiào)第2位;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7篇,位居全国高校第33位、农林院校第1位。现有全职在岗省级及(jí)以上高层次人(rén)才547人(933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84人(165人次),一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zuòyòng)。
“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建设(jiànshè)做出新贡献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正式启动校企合作“五个一百”工程,聚焦两岸融合、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与百家(bǎijiā)台企(táiqǐ)、百家茶企、百家竹企、百家菌草企业及百名台湾行业导师的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chuàngxīn)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jiànshè)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种业创新、农林健康、产业融合、“海上福建”、农产(nóngchǎn)加工、“数字赋能”等十大服务行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着力(zhuólì)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供给(gōngjǐ)能力,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校拥有国家(guójiā)级(guójiājí)新(xīn)农村发展研究院,率先成立“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先后选派科特派2500多人和(hé)科特派团队300多支,实施服务项目2000余项。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再生稻等产业(chǎnyè)开展重大农技(nóngjì)推广试点,在全省建设5个(gè)科研试验基地、37个产业区域示范基地、69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引育新品种(xīnpǐnzhǒng)800余个(yúgè),推广本土栽培新品种80余个、新技术100余项。学校是全省最早创建科技小院的高校(gāoxiào),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科技小院联盟成员,与地方政府共建食用菌、茶叶等11个地方产业研究院、10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和75家科技小院。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累计培育学员(xuéyuán)1000余名。学校主导的定西(dìngxī)生态扶贫模式被国家六(liù)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采纳。4个案例(ànlì)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6个县(市)和全球117个国家应用推广,被列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
面向未来,学校将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de)“四个基地”宏伟蓝图(hóngwěilántú),奋力(fènlì)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努力建成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
(记者 姚兴榕(yáoxīngróng) 通讯员 张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h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宣传我省(wǒshěng)高校(gāoxiào)在深化改革、助力(zhùlì)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奋斗故事和前行轨迹,展示高校工作者和学子(xuézǐ)挺膺担当的动人风采,全景式展现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贡献支撑(zhīchēng)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力量——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于(yú)近日在福州举行。活动由福建日报教育全媒体中心(海峡教育报社)承办,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理工大学、闽江学院等(děng)七所高校联办。
福州大学:以文明新风赋能(fùnéng) “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dàibiǎoduì)连续(liánxù)六次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是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彰显着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特色内涵,赋予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作为(zuòwéi)(wèi)国家“双一流”建设(jiànshè)高校(gāoxiào),福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指导福州大学建设的殷切嘱托,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贡献(gòngxiàn)“福大力量”。
2025年(nián)5月23日,福州大学荣膺第三届全国(quánguó)文明校园称号。学校(xuéxiào)将文明校园建设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涵养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风尚,助推学校高质量(gāozhìliàng)内涵式发展。2024年,福州大学的世界排名大幅跃升,3个(gè)学科进入(jìnrù)ESI全球排名前(qián)1‰,12个学科进入ESI前1%,入选学科数均为福建省属高校第一(dìyī);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3个全国重点(zhòngdiǎn)实验室获批建设;新增8个博士点,新增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三;高起点高标准组建医学院,按下医学教育“快进键”,在建设世界一流东南强校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党建(dǎngjiàn)领航夯实文明之基
4月27日,福州大学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共进研讨会暨(jì)党建“双创(shuāngchuàng)”论坛在旗山校区召开,来自(láizì)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与福州大学教工党支部书记代表、“双创”项目代表共同分享经验,破解工作难题。
近年来,福州大学严格落实(luòshí)“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党委(dǎngwěi)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技体制(kējìtǐzhì)、成果转化机制综合(zōnghé)改革。学校扎实推进(tuījìn)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yǐnlǐng)“双一流”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实现(shíxiàn)国家级科研平台100%建党支部,打造了“一主两辅”“一融双优”“一院一品”等多个具有(jùyǒu)福大特色的党建品牌,目前培育建设有全国(quánguó)党建“双创”项目19个。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biǎozhāng)。
学校着力建好建强福建省习近平(xíjìnpíng)新(xīn)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yánjiū)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de)重要论述暨习近平同志关心福州大学建设情况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阵地管理,建强建实融媒体(méitǐ)中心。积极开展“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宣传教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学校网络媒体影响力位列全国(quánguó)地方高校(gāoxiào)前列,获评“中国大学新媒体百强之优秀高校”和“全国教育新闻宣传(xīnwénxuānchuán)先进单位”。成立全国首家易班书院,弘扬优良(yōuliáng)学风,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荣誉称号。
立德树人铸就文明(wénmíng)之魂
“‘有体育,更福大’,福州大学坚持促进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让师生(shīshēng)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pǐndé)和健全人格。”3月23日,第十三届(dìshísānji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高校思政创新发展(fāzhǎn)主题活动在福州大学举办。学校作为东道主连续三年承办该活动,在全国高校持续掀起思政育人话题(huàtí)讨论的热潮。
在(zài)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福州大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时代(shídài)新人铸魂工程”,健全(jiànquán)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与综合改革(gǎigé)大讨论(tǎolùn),全力构建“大思政”课程矩阵,将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分别纳入“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实施(shíshī)“人才队伍(réncáiduìwǔ)国际化建设”“旗山学者”“嘉锡学者”等计划,提升青年教师(jiàoshī)的整体素质。涌现出一批(yīpī)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míngshī)实现零的突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6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1项。
学校注重多元化培育(péiyù)和践行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核心(héxīn)价值观,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实施大学生(xuéshēng)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26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16金32银(yín)48铜,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dàibiǎoduì)连续六次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精神浸润涵养文明(wénmíng)之韵
4月20日,“美哉非遗,育见未来”主题阅读推广(tuīguǎng)活动在福州大学举办,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zhǎnshì)制茶、剪纸、布袋戏等技艺,将(jiāng)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全民阅读推广有机融合,吸引了中外师生(shīshēng)驻足参与。
学校注重传承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及“明德至诚(zhìchéng),博学远志”校训,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福文化”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面向本科生开设美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近400门次,开展百团纳新、文化艺术节(yìshùjié)、“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děng)特色活动,广泛开展阳光(yángguāng)体育运动,近三年共(gòng)获国家级、省部级体育类(tǐyùlèi)奖项200余项。
学校着力打造文化(wénhuà)精品(jīngpǐn),持续推进“一院一品一景一馆”建设,现有校史馆、卢嘉锡教育馆、福大大梦书屋、学习中心、博物馆等场所100余个。其中,校史馆以(yǐ)“筚路蓝缕·长河卷”为(wèi)轴,通过图片、图表、实物展品以及(yǐjí)声光电互动,沉浸式(shì)展示了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历史,入选(rùxuǎn)“为中国而设计(shèjì)”第十一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卢嘉锡教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kēxuéjiā)精神教育基地,地矿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原创校史舞台剧《嘉木留芳(liúfāng)》入选全国“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名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名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文化底蕴与精神动力。
和谐校园构筑文明之美(zhīměi)
5月13日,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龙舟队在(zài)旗山校区奋楫湖挥桨训练,备战即将到来的(de)端午龙舟系列赛事。拥有“校宠”黑天鹅的翠微湖、草坪宽阔的望舒湖,都是备受师生校友们喜爱的观景点。2023年,旗山校区的七个湖面正式命名,在弘扬福大(fúdà)精神的同时,为山光水色(shānguāngshuǐsè)增添了人文气息。
学校(xuéxiào)持续提升改善校园环境,现已建成“三种精神”雕塑广场、福文化(wénhuà)(huà)广场等特色文化景观,落成(luòchéng)孔子、朱熹、林则徐、严复等雕塑,打造校园水系景观生态圈(shēngtàiquān)和文化打卡点。在福州大学各个校区,倡导文明风尚(fēngshàng)、打造绿色节能校园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学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qiánghuà)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活动。学校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同时也是第三批高等院校(gāoděngyuànxiào)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单位、“省节水型高校”,校园人均节水率30%以上。
同时(tóngshí),福州大学不断完善综合治理,定期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创建全省首个高校(gāoxiào)“互联网+新生(xīnshēng)安全教育(jiàoyù)前置”微课平台,打造安全教育馆,获评“省平安单位”“省级平安校园”。
协同(xiétóng)创新勇担文明之责
5月12日,福州市与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市校合作三十周年(sānshízhōunián)系列活动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办,双方(shuāngfāng)签订了市校共建新型功能材料创新示范基地合作协议(xiéyì),进行10项校企合作项目签约,进一步为福州深化实施强省会战略注入“福大力量”。
福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双一流”高校平台优势、科研和成果转化优势及社会影响力优势,全力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跑出社会服务(fúwù)“加速度”。从1995年起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le)30年校地合作,深入践行“城校双向奔赴同发展”的精神,多方面赋能城市(chéngshì)高质量发展;实施“服务八闽工程(gōngchéng)”,与南平、邵武、德化、松溪等市、县(xiàn)(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解决地方产业升级、人才需求、企业(qǐyè)发展等难题(nántí),持续(chíx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校依托福州大学(fúzhōudàxué)国家大学科技园(kējìyuán),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协同工作体系,成立省内(shěngnèi)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zhōngxīn)和新质生产力(shēngchǎnlì)科创中心。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了首套“氨-氢”燃料发电站、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xiàng)目落成。2项成果(chéngguǒ)分别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打造高校区域技术(jìshù)转移转化(zhuǎnhuà)中心,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hézuò)促进奖”。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医学院顺利揭牌、福建省(fújiànshěng)立医院(含福建省急救中心)成建制平稳划转至福州大学,开启医学教育新赛道。2025年新增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招生,为人民生命健康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福大贡献”。
多年来,福州大学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常态长效,不断(bùduàn)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将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chuàngxīn)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de)重要要求(yāoqi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tǐzhì)机制(jīzhì),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落实“11个一流”建设要求,深入实施“1445战略工程”、2025年度“八大重点任务”,努力写好教育强国建设福州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答卷(dájuàn)”。
(记者(jìzhě) 罗菊熙 通讯员 王忆希 林梅玉 摄影 方绪华)
福建师范大学:推动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 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合编(hébiān)的台湾高中语文系列教材
今年3月,“祖国意识与台湾文学”学术会议在榕城开幕。此次会议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zhōngxīn)、《现代中文学刊》、《海峡人文学刊》联合主办,两岸专家学者共探台湾文学中的(de)中华文化(zhōnghuáwénhuà)基因(jīyīn)与祖国情怀(qínghuái)。这是福建师范大学开春以来,以文学之名开展的首场两岸学术交流。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深入(shēnr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zhòngyàojiǎnghuà)精神,贯彻落实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做优质量、做显特色、做大贡献”,逐步形成(zhúbùxíngchéng)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的特色和(hé)品牌,有力推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
自2014年起,福建师范大学(fújiànshīfàndàxué)文学院联合台湾(táiwān)(táiwān)有关机构启动(qǐdòng)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工程,由福建师范大学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人和台湾合作机构领衔人共同担任主编,组织两岸大学教授、中学名师成立编委会。先后编写完成52本共近2000万字的《高中国文》教材6册和《中华(zhōnghuá)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xuǎndú)》《国学常识》《中华文学经典(jīngdiǎn)文本教材》等选修课(xuǎnxiūkè)教材,填补了大陆(dàlù)教材在台湾出版的空白。2023年起,两岸教材编写团队开始编写初中教材,现已完成《七—九年级古代作品选读》(第一、二册),计划2026年完成台湾初中语文全套教材《国中国文》,实现(shíxiàn)从初中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全学段贯通。相关教材已在台湾20多所中学领用。
2024年8月,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wénhuà)教育教学(jiàoxué)观摩暨合编教材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两岸学人以经典文本教学为纽带,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和同堂竞技活动,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在传统文化的(de)(de)传承上,两岸在课堂教学和课本上(kèběnshàng)的古典文化的分量是相近的,教学风格(jiàoxuéfēnggé)上会有不一样。两岸进行互相学习,这是很好的机遇。”
2018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台湾(táiwān)相关图书出版公司合办《国文天地(tiāndì)》(月刊)杂志,刊发两岸学者(xuézhě)文章(wénzhāng),为闽台首次(shǒucì)合编出版台湾期刊。《国文天地》创刊至今35年,曾多次获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奖、台湾金鼎奖推广优良杂志、台湾教育部门奖励期刊奖、最佳下载人气学术(xuéshù)期刊奖等,2021年获台湾学术资源(zīyuán)影响力第2名,2022年在台湾学术资源影响力评选中获“期刊长期传播奖”。截至2024年共发行475期。
2019年起,该校文学院与台湾相关图书出版公司合办《中国文字》学术期刊,每年2期。该刊由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先生在台湾创办,在两岸文字学研究(yánjiū)领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yǐngxiǎnglì),深受学界好评。该刊的编委会成员均为两岸该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表了李家浩、黄天树(huángtiānshù)、宋镇豪、季旭升、许学仁、曹锦炎、陈伟、陈伟武(chénwěiwǔ)、李守奎、赵平安、林(lín)志强等多位著名学者的论文。该刊获2023年台湾学术资源影响力评选“期刊即时(jíshí)传播奖”,入选“台湾人文及(jí)社会科学期刊评比(píngbǐ)暨核心期刊收录名单第三等级”。
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弘扬(hóngyáng)中华文化(wénhuà)传统、增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两岸文化共识、促进两岸文化发展(fāzhǎn)”宗旨,2013年起,与台湾相关高校、文化机构联合连续(liánxù)举办了十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lùntán)”。2018年起,连续两年举办“闽台(mǐntái)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近百位台湾中小学校长积极响应参与。2023年起,在中国侨智发展大会上连续举办两届闽港澳台侨校长论坛/圆桌会,来自闽港澳台以及海外的100多名(duōmíng)校长等参加。2024年4月,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该校承办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学术活动,台湾世新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领导、专家学者(zhuānjiāxuézhě)作主旨报告,并举行了该校与台湾辅仁大学共建“闽台棒(bàng)垒球体育发展研究基地”签约(qiānyuē)仪式,均取得(qǔde)良好(liánghǎo)反响。
2023年,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福建省(fújiànshěng)两岸融合发展研究(yánjiū)院,出台服务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行动(xíngdòng)方案,有组织实施两岸融合发展“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攻关。2023年,福建师范大学获批建设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以铸牢(zhùláo)台湾(táiwān)同胞(táiwāntóngbāo)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为宗旨,聚焦台湾少数民族相关问题研究领域。2024年,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台湾世(shì)新大学等单位成立两岸文化传播联合研究院,并在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揭牌(jiēpái)。
2015—2023年,福建师范大学连续9年在台湾出版8辑共85册学术(xuéshù)精品。连续8年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wénxuéyuàn)百年(bǎinián)学术论丛(lùncóng)》(第1~8辑)新书发布赠书会和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前7年在台湾举办(jǔbàn)(jǔbàn),2024年在该校举办),2024年起,编辑出版第9辑15部;2026年拟完成第10辑出版发行。2024年,在《台湾文献(wénxiàn)汇刊》(100册)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100册)基础上(shàng),完成《台湾文献汇刊三编》(100册)编写工作,已(yǐ)在九州出版社编辑出版。2017年以来,举行“《中国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学国际(guójì)学术研讨会”“两岸文创论坛”“两岸戏剧论坛”“走向现代中国暨《吕正惠集》学术会议(xuéshùhuìyì)”等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会议40多场。
1998年,福建师范大学(fújiànshīfàndàxué)获批成为最早实行对台湾单独招生的2所试点院校之一(zhīyī),目前(mùqián)对台招生专业已扩大至72个,涵盖本硕博层次,在校台籍生441人,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2010年起,学校在全省(quánshěng)率先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péiyǎng)人才计划。截至2025年6月,学校与台湾(táiwān)高校以(yǐ)“3+1”模式(móshì)开展合作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将达到近4000名。2024年,该校传播学院、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再度与台湾世新大学以“4+0”模式开展合作办学并于同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200人。
从单方面招收培养台籍学生到两岸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福建师范大学始终(shǐzhōng)“先行(xiānxíng)先试”,走在两岸教育合作的(de)前面。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引进师资、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推进闽台办学资源(zīyuán)的有效对接与互补。
青年(nián)是两岸未来的希望,交流是增进(zēngjìn)认同的基石。2024年11月,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唯一入选参访团的省属高校,派出6名师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běijīngdàxué)等国内知名(zhīmíng)高校师生共同赴台参访交流,在(zài)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彰显青年学生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始终积极推动闽台青年文化(wénhuà)交流,已连续举办10届“海峡两岸(hǎixiáliǎngàn)师生文学研修营”、6届“两岸研究生人文论坛”、4届“少年文学家(wénxuéjiā)”两岸联合征文比赛、3届“共同家园(jiāyuán)杯”两岸大学生演讲赛,以及“全国台联第二十一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xiàlìngyíng)”“新媒体与文化研习营”,这些活动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tuījìn)两岸文教交流的重要品牌。学校先后选派79名研究生赴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修,是疫情后大陆首批(shǒupī)赴台高校学生研修团队。
今年6月,由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主办(zhǔbàn)、以(yǐ)“艺起来做伙”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大学生联合毕业(bìyè)作品将在该校继续举行。两校师生以文化为桥、以艺术为媒、以技术为用,共同(gòngtóng)探索艺术与技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以文化(wénhuà)人,以心相融。福建师范大学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以“两岸一家亲”的情怀,积极推动闽台文教(wénjiào)交流合作,汇聚两岸文教合力,共同传承弘扬(hóngyáng)中华文化,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qìhé)贡献福建师大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者 曾子欣 通讯员 黄佳(huángjiā)淑)
福建农林大学:牢记(láojì)嘱托 感恩奋进——持续(chíxù)探索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位于福建农林(nónglín)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gōngchéngjìshù)研究中心文化广场内的“菌草源”
今年1月,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zhòngdiǎn)实验室(shíyànshì)获批建设,这是福建省属高校(gāoxiào)唯一牵头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正与实验室共建单位(dānwèi)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密切合作,着力推动实验室成为全球农林生物安全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新高(xīngāo)地。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牢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农林大学成立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要求,立志成为(chéngwéi)创新(chuàngxīn)(chuàngxīn)(xīn)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guānjiànjìshù)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四个基地”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fāzhǎn)之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péiyǎng)基地”建设实现新提升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福建农林大学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zhèngzhì)优势和组织优势,奋力(fènlì)书写以党建(dǎngjiàn)引领“一融双高”建设的“优秀答卷”,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bǎozhàng)。学校创新支部设置,聚焦力量融合,把支部建在高能级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技(kējì)小院(xiǎoyuàn)及一线服务团队上,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全国(quánguó)重点实验室党支部(dǎngzhībù)(dǎngzhībù)、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入选全国样板支部。2024年4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双创”“双百”创建单位,7个教师党支部进入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xíngdòng)团队名单。学校发挥独特优势,构建农林特色鲜明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连续2年荣获福建省(fújiànshěng)高校大学生(dàxuéshēng)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lǐlùn)“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研究生组、本科生组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
学校坚持(jiānch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fāzhǎn)。围绕国家(guójiā)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jīngjì)社会发展需要,不断(bùduàn)优化(yōuhuà)专业设置,改造提升传统(chuántǒng)专业,优化“四新”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分类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产科教协同育人,彰显数字(shùzì)赋能新农科,重塑拔尖创新农林(nónglín)人才培养体系。重组未来技术学院、海洋学院、菌草与生态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7个(gè)新型学院。新增智慧农业等15个“四新”专业。制药工程等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bù)工程教育认证。获评2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kèchéng),一流课程数量居全国农林院校第2位。获批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6人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
学校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gòngjiàn)孔子学院(xuéyuàn),积极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国际(guójì)传播。目前已累计培养1万多名学员,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建设迈上(màishàng)新台阶
福建农林(nónglín)大学持续深化以农林学科(xuékē)(xuékē)为主干、特色工科和(hé)人文社科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战略,推动学科分层分类建设,着力扶优扶强,强化资源统筹配置。聚焦学科内涵(nèihán)建设,科学制定植物保护、林学一流培优学科群建设方案,形成“1个主干学科+N个支撑学科”多学科协同机制,全力推动2个一流培优学科优先发展、率先突破(tūpò)。现有12个一级(yījí)学科博士点、4个专业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专业硕士点和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科入选(rùxuǎn)教育部(jiàoyùbù)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学科入选农业农村部(nóngcūnbù)重点学科、9个学科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22个学科进入2024年(nián)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其中5个学科评为A级。7个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达B+档(dàng)。ESI全球前1%和前1‰学科数分别(fēnbié)为10个、2个,均位居全国“双非”农林院校首位,且超越(chāoyuè)3所“双一流”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林学等农林主干学科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植物保护学科2023、2024年连续(liánxù)2年入选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A-。
学校(xuéxiào)持续加强新型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发展(fāzhǎn)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增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和(hé)农林(nónglín)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4个交叉学科。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植物科学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huánjìng)科学在自然指数排名中均居全国农林院校前6位。学校牵头组建福建省高校生物学(shēngwùxué)(育种)、绿色经济(jīngjì)2个基础学科联盟。
“关键技术(guānjiànjìshù)的攻坚基地”建设结出新硕果
福建农林大学前瞻性构建海峡联合研究院(yánjiūyuàn)等跨学科(kuàxuékē)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硅谷”。把服务国家、区域以及行业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组织(zǔzhī)凝练(níngliàn)出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科研任务,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héxīnjìshù)协同攻关。实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双百(shuāngbǎi)计划”(百人引进和百人攀登),积极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农业学科领军人才,着力打造(dǎzào)区域农林领域重要人才中心。
学校除了牵头获批建设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之外,还(hái)作为联合单位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zhǒng)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yánjiū)中心和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兰科(lánkē)植物保育、竹(zhú)纤维加工(jiāgōng)利用、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防治(fángzhì)、竹资源高效培育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xiàng),其中主持5项。在大黄鱼免疫分子机制研究、菌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松墨天牛高效诱捕技术、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土壤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机制及效应、海洋(hǎiyáng)鱼源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白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林业三剩物制备低密度木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杉木栽培关键技术、集体林权制度(zhìdù)改革(gǎig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2000年以来主持获得省级(shěngjí)科技成果一等奖44项。在农林作物基因组、植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破译甘蔗(gānzhè)、龙眼、菠萝、四倍体花生栽培种、睡莲、兰花、闽楠、斑茅、番木瓜、福州单瓣茉莉(mòlì)与双瓣茉莉、六倍体麻竹等基因组。
近十年来,学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zài)CNS三大顶刊发表论文(lùnwén)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5篇,位居全国高校第31位、农林院校(yuànxiào)第2位;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7篇,位居全国高校第33位、农林院校第1位。现有全职在岗省级及(jí)以上高层次人(rén)才547人(933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84人(165人次),一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zuòyòng)。
“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建设(jiànshè)做出新贡献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正式启动校企合作“五个一百”工程,聚焦两岸融合、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与百家(bǎijiā)台企(táiqǐ)、百家茶企、百家竹企、百家菌草企业及百名台湾行业导师的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chuàngxīn)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jiànshè)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种业创新、农林健康、产业融合、“海上福建”、农产(nóngchǎn)加工、“数字赋能”等十大服务行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着力(zhuólì)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供给(gōngjǐ)能力,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校拥有国家(guójiā)级(guójiājí)新(xīn)农村发展研究院,率先成立“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先后选派科特派2500多人和(hé)科特派团队300多支,实施服务项目2000余项。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再生稻等产业(chǎnyè)开展重大农技(nóngjì)推广试点,在全省建设5个(gè)科研试验基地、37个产业区域示范基地、69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引育新品种(xīnpǐnzhǒng)800余个(yúgè),推广本土栽培新品种80余个、新技术100余项。学校是全省最早创建科技小院的高校(gāoxiào),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科技小院联盟成员,与地方政府共建食用菌、茶叶等11个地方产业研究院、10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和75家科技小院。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累计培育学员(xuéyuán)1000余名。学校主导的定西(dìngxī)生态扶贫模式被国家六(liù)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采纳。4个案例(ànlì)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6个县(市)和全球117个国家应用推广,被列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
面向未来,学校将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de)“四个基地”宏伟蓝图(hóngwěilántú),奋力(fènlì)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努力建成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
(记者 姚兴榕(yáoxīngróng) 通讯员 张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