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边检站高效完成“勘探四号”钻井平台船员换班勤务
三亚边检站高效完成“勘探四号”钻井平台船员换班勤务
三亚边检站高效完成“勘探四号”钻井平台船员换班勤务
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在(zài)聊城市东昌府区(dōngchāngfǔqū)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的麦田里,农场主(nóngchǎngzhǔ)王伟也在进行一场麦收“高考”。10年前,25岁的王伟怀着一个“大农场主”的梦想。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头扎进了这片沃野良田。现如今,他流转土地五千余亩,托管周边(zhōubiān)村民(cūnmín)土地五千余亩,开展农业服务,是名副其实的万亩“粮王”。
从(cóng)6月1日(rì)启动收割,到15日完成玉米播种收到种,只有短短半个月时间。6日晚上(wǎnshàng)10时,记者与王伟联系时,他仍然奋战在麦收一线。
常年从事农业劳作,王伟皮肤晒成了古铜色,原本茂密的头发也略显稀疏,看上去比实际(shíjì)年龄要(yào)大几岁。
7日当天,天气预报显示当天最高气温36度(dù),记者站在地头上感受到了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什么都(dōu)没干已经是汗流浃背。白居易《观刈麦》诗中(shīzhōng)“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麦收场景,有(yǒu)了更生动的展现。
早上九点左右,来自河北沧州的(de)麦客驾驶着德国克拉斯牌收割机正在试割第一镰。收割机驶过,卷起(juǎnqǐ)的热浪裹挟着麦糠和灰尘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hūxīkùnnán),麦芒带来的刺痒感让记者忍不住抓挠。
王伟满头大汗,脸上和身上沾满了麦糠,他顾不得这些,追着收割机小跑了几步,仔仔细细扒拉着收割机吐出来(tǔchūlái)的(de)小麦秸秆。
“让(ràng)驾驶员停一下,再调割台参数。麦秸上的麦粒残留太高了,这(zhè)样可不行。”王伟边走边扒拉这小麦秸秆,不停地搓着手中的麦穗(màisuì)。麦客张女士也(yě)拣起来麦穗搓出来麦粒扔进嘴里。“小麦水分合适,麦秸秆湿度大造成的脱粒不完全,还得再调整参数。”她说着拿起了对讲机告诉了丈夫(zhàngfū)这一情况。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小麦不能等十成熟再收,不然(bùrán)麦粒会炸落在地里,损耗更大(gèngdà)。”王伟告诉记者。
经过十几分钟的(de)精细(jīngxì)调校,收割机再次启动。当第二圈收割完成,王伟踩着小麦秸秆仔细检查,只见脱粒后的麦穗干净,几乎不见(bújiàn)麦粒残留。“现在每亩机损率控制在2 ‰左右,这是咱们能(néng)达到的最佳水平了。” 王伟松了口气。
为了降低小麦(xiǎomài)收割机损率,王伟从短视频平台上联系到了拥有进口收割机的(de)张女士夫妇专程前来收麦(shōumài)。这台收割机割台宽度达5米(mǐ),马力大、作业效率高,平均每天能收割300亩小麦,并且出草率高。王伟一改往年秸秆还田的做法,收割完小麦后,秸秆打捆机随之下地(dì),将秸秆打包销售给养殖户做饲料。
“每亩地的小麦秸秆能卖15块钱,像这台(zhètái)收割(shōugē)机(shōugējī)每亩地的收割价格是30块钱,这样我的收割成本就降低了一半。”王伟将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小麦秸秆回收也便于后期玉米出苗、生长。
克拉斯收割机跑了三五圈,很快就满仓了。一万多斤金黄的麦粒倾泻到等(děng)候的卡车里,随即运到了粮仓储存,待价而沽,王伟每天关注着粮食期货等指数,根据粮价(liángjià)走势及时(jíshí)调整库存。他投资建设了能储粮1000万斤的粮仓和(hé)烘干设备,解决了麦收和秋收时“烂场雨”造成的粮食晾晒(liàngshài)难题。
上午10时,王伟的父亲王玉顺从另一块麦田匆匆赶来。这位60岁的老人始终(shǐzhōng)是王伟最得力(délì)的“助手”。从最初反对,到(dào)全力支持,儿子的种地新模式让王玉顺认识到科技带来的改变。
“我手里(shǒulǐ)的这俩麦穗是路南侧的这块(zhèkuài)地里的,你看到现在还泛着青色,因为这块麦田用滴管多浇了一遍水肥,根系好,长势旺,小麦植株粗壮,麦穗也长,每头(měitóu)麦穗得有(yǒu)六十多个麦粒,产量就提高上去了。经过我们简易测产预估,南侧的麦田亩产能达到一千六七百斤(liùqībǎijīn)。”王玉顺的言语中难掩自豪。
而在三十多年前,他(tā)脚下的土地还是盐碱涝洼地,小麦亩产只有三五百斤。“通过改良(gǎiliáng)土壤,改进种植方式和玉米、小麦生长期管理方式,单季产量实现‘吨粮’也(yě)不是梦!”王玉顺说。
抢收(qiǎngshōu)的同时,还要抢种玉米。在(zài)闫寺街道侯庄、南铁庄等地块,王伟已经完成了其余四千亩小麦的收割作业,为了及时支付村民(cūnmín)地租和购买玉米种子、化肥等农资,王伟已经出售了300万斤小麦。
他的(de)几名工人正在收割完小麦的地块里抢种玉米(yùmǐ)。再有七八天的时间,他流转的五千亩土地将全部完成玉米种植(zhòngzhí)。“按照计划节点(jiédiǎn),6月15日完成玉米播种后,立即喷洒除草剂。玉米季的管理又开始了。”王伟说。
在王伟的农场,摆放着各式各样自己改造的农机(nóngjī)设备,买来使用不顺手的设备,王伟都要进行优化改造。他(tā)研制出来玉米(yùmǐ)品字形播种机(bōzhǒngjī),通过合理密植,提升了玉米产量。安装了北斗导航定位的拖拉机可实现无人驾驶,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两种作物。
经过10年(nián)的实践,王伟逐渐校准(jiàozhǔn)了自己的定位,但梦想和初衷始终未变。“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新农人(rén),将(jiāng)眼前的这1000亩高产示范田打造成‘样板案例’,通过我的农机设备、种植管理经验和种植方案,带动更多的种粮大户收益。”
当夕阳为(wèi)麦田镀上金边,收割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秸秆打捆机穿梭往来,将金色的麦秸(màijiē)转化为养殖户的 “绿色饲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一代农场主用智慧和(hé)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zhènxīng)的新答卷。
(大众新闻记者 胡磊 高田 通讯员 王忠友 周家(zhōujiā)伟 张振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